来的憧憬,踏上了回家的路。
当我再次走进乡村学校,看着孩子们欢呼着向我跑来。
我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未来或许还会有无数的困难。
09清晨的阳光透过教室破旧的窗棂洒进来,粉笔灰在光束里轻盈飞舞。
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孩子们充满期待的脸庞。
深吸一口气,开始了正式执教后的第一堂课。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中更具挑战。
班上有个叫阿强的男孩,总是趴在课桌上,眼神游离,对任何提问都爱答不理。
课后我从其他老师口中得知,他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对学习早已失去兴趣。
我想起在魔都学习时接触过的 “个性化教育” 理念,决定从了解阿强的兴趣入手。
通过观察和闲聊,我发现他对昆虫特别着迷。
便借给他一本《昆虫记》,还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讲述昆虫的奇妙世界。
慢慢地,阿强开始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眼神里有了光彩。
10除了关注学生个体,我还面临着教学资源短缺的难题。
学校的多媒体设备老旧,时常出现故障,线上交流活动也因网络不稳定难以持续开展。
但我没有气馁,利用废旧纸箱、彩纸等材料,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教具。
在操场的大树下,带着孩子们上自然观察课,让大自然成为最好的课堂。
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乡村教育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要改变家长们的教育观念。
有些家长认为读书无用,早早让孩子辍学务农或打工。
为此,我利用周末时间,一家一户地走访。
记得去小兰家时,她妈妈正在地里干活,见到我就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啥用,不如早点帮忙干活。”
我耐心地给她讲教育的重要性,还拿出学生们的优秀作业和作品给她看。
经过多次沟通,小兰妈妈终于改变了想法,小兰也得以继续留在学校。
11正当学校教学氛围逐渐向好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破了平静。
老旧的校舍屋顶多处漏水,三年级教室的墙壁出现了裂缝,安全隐患迫在眉睫。
家长们忧心忡忡,部分学生被迫停课,望着孩子们失落的眼神,我心急如焚。
我四处奔走,联系教育局申请修缮资金,同时想起在魔都搭建的教育资源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