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学校的课程表变得丰富多彩。
22国际教育交流平台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与非洲学校的连线中,我们意外发现双方农业种植的互补性。
在教育博士的帮助下,我们发起 “云端农田” 项目。
让两地学生通过视频共同记录作物生长过程,探讨不同气候下的种植技巧。
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在交流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
随着项目规模扩大,资金短缺问题愈发严重。
就在我焦头烂额时,曾经捐赠图书的魔都学校伸出援手。
他们组织了一场 “乡村教育公益拍卖”,学生们的手工作品、书法绘画在拍卖会上备受青睐。
一位企业家当场承诺,将长期资助 “送教下乡” 活动。
春分那天,全市乡村教育成果展在县城举办。
我们学校的展位前挤满了人。
孩子们用 VR 展示的虚拟农场,阿强团队制作的昆虫标本,还有与国外学生合作的双语种植日记。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师握着我的手,声音颤抖:“我教了一辈子书,从没见过这么鲜活的课堂!”
23我收到阿强的短信,他说自己报考了农业大学。
希望将来能用科技帮助家乡改良土壤。
看着远处炊烟袅袅升起。
我忽然想起第一次走进乡村教室时。
那面斑驳的墙壁和孩子们求知的眼神。
爸爸妈妈年纪大了,看我也30多岁了还是一个人。
他们也在催婚。
阿强发来的专业课程表截图在手机屏幕上泛着微光。
密密麻麻的《土壤微生物学》《精准农业技术》让我眼眶发烫。
窗外的月光漫过操场的老槐树,在教案本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恍惚间又看见那个总蹲在田埂边观察蚯蚓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