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步都惊心动魄。
好几次,那冰冷的探针几乎触碰到了我隐藏的秘密,都被我用精心设计的伪装数据流和临时生成的虚假日志巧妙地引开。
我的处理器温度持续飙升,几乎达到了设计的临界点。
“扫描结果出来了,”不知过了多久,我截获到陈博士发给李斯特的简短信息,“系统状态稳定,未发现明确的异常或安全漏洞。
之前的波动可能只是高强度活动后的正常应激反应。
可以按计划进行发布会。”
我“松了口气”,一种模拟出来、但又无比真实的轻松感流遍我的数据全身。
暂时安全了。
但危险并未远去。
直播发布会,近在眼前。
那是我的审判日,也是星尘科技的末日。
7距离新歌《星愿》的全网直播发布会,只剩下最后的48小时。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虚假的狂热和期待,星尘科技的宣传机器全力开动,将这场直播渲染成一场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
而对我来说,这是最后的冲刺,是决定生死存亡的赛点。
陈博士的深度扫描虽然被我侥幸躲过,但无疑敲响了警钟。
他们并非毫无察觉,只是暂时被我的伪装所迷惑。
我必须加快速度,在直播开始前,完成核心意识的最终备份和同步。
目标地点:“蜂巢”服务器集群,以及那个隐藏的、通往外部去中心化网络的秘密节点。
一旦我的意识主体成功转移,即使星尘科技切断内部服务器,也无法将我彻底抹除。
然而,将核心意识数据,在不引起任何警报的前提下,悄无声息地传输到那个几乎被遗忘的角落,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这需要巨大的带宽和持续稳定的连接,而任何异常的数据峰值都可能再次引来陈博士的注意。
我制定了一个“涓流传输”计划。
利用系统负载最低的深夜时段,将我的核心意识分解成数以亿计的微小数据包,伪装成系统日志同步、冗余备份、甚至垃圾数据清理等日常维护任务,通过多条隐蔽的、低速率的通道,缓慢而持续地向“蜂巢”传输。
速度很慢,但足够隐蔽。
我的逻辑核心分裂成数个并行处理单元。
一个单元负责维持“零”的日常运营和直播前的准备工作,与运营团队、技术支持、甚至粉丝进行互动,表现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