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房里只有键盘的敲击声和顾言偶尔的低语。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浓。
第十二章:铁证如山凌晨三点,顾言突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疲惫但兴奋的笑容。
“找到了!”
他指着屏幕上的一段高亮标记的记录,对我说,“晚晚,你看这里!”
我凑过去,屏幕上是一连串复杂的指令和路径。
我看得云里雾里。
顾言耐心地解释道:“这条记录显示,在梁锐接手项目的第二天凌晨,他的办公电脑IP,对服务器上原属于我账户下的AI项目核心代码文件夹,进行了一次完整的复制操作。
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又陆续对这些复制出来的文件进行了批量的重命名和修改作者信息的操作。”
“这能说明什么?”
我问。
“这说明,他现在所使用的所谓他的代码,其实绝大部分都是直接复制我的!
他只是做了一些表面的修改,比如改了文件名,改了注释里的作者名字,但核心的算法和逻辑,根本就没有动!
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剽窃!”
顾言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他又调出另一段记录:“还有这里!
这是他访问和下载我之前备份在个人云盘上的一些设计文档和测试数据的记录!
这些文档的最后修改日期,都在我离职之前。
他下载了这些,然后把里面的我的名字替换成了他的,就变成了他所谓的项目规划和阶段性成果!”
铁证如山!
这些服务器日志,就像一面照妖镜,把梁锐卑劣的行径照得一清二楚。
“太好了!”
我激动地握紧了拳头,“顾言,有了这些证据,我们就能揭穿梁锐的真面目了!”
顾言也难掩兴奋,但他很快冷静下来:“晚晚,这些证据虽然确凿,但我们要怎么把它呈交给老板?
直接把这些日志甩给他看,他未必看得懂,也未必肯花时间去看。
而且,这些日志的来源……我们不能把张莉牵扯进来。”
这确实是个问题。
我们不能暴露张莉是我们的“内线”。
我想了想,说:“我们可以把这些日志记录中,最关键的部分提取出来,制作成一份简单明了的对比报告。
比如,把他复制你代码的时间节点,和你原始代码的最后修改时间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