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
“哦?
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
他似乎来了点兴趣。
我张了张嘴,脑海中一片空白。
那些被母亲塞进书架,充当背景板的书,我连封面都没仔细看过。
“晓芸看的书比较杂,”母亲及时插话,替我解围,“这孩子就是太内向了,其实心里明白着呢。”
她转向我,笑容里带着一丝警告,“是不是啊,晓芸?”
我低下头,用勺子轻轻拨弄着碗里几乎没动过的甜品,感觉自己像一个被戳穿了谎言的小丑,脸颊阵阵发烫。
那层厚厚的粉底,此刻也遮不住我内心的狼狈。
这精心修饰的脸,这被训练出来的仪态,究竟是为了取悦谁?
又或者,只是为了完成母亲心中的一个执念?
2 母亲的“美学”投资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那些被刻意尘封的片段便争先恐后地涌现出来。
我的青春期,是从母亲一声声的叹息中开始的。
她会端详着我刚发育的脸,眉头紧锁:“哎,晓芸,你要是双眼皮再开阔一点就好了,眼睛会更有神。”
又或者在我考试得了第一名,兴冲冲地告诉她时,她会摸摸我的鼻子,状似无意地说:“这鼻子要是再挺一点,侧脸就完美了,多有气质。”
那时候,我还不太明白“气质”和“完美”对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意味着什么。
我只知道,母亲眼中的我,似乎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这些“不足”,像一根根细小的刺,扎在我敏感的心上。
她开始带我出入各种美容院,尝试那些号称能“微调”面部轮廓的项目。
起初只是些护肤、点痣之类的小打小闹,后来,她的野心越来越大。
第一次被她拉进整形医院的咨询室,我至今记得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惧。
冰冷的空气,刺鼻的消毒水味,还有医生那双仿佛能洞穿一切的眼睛。
他拿着一把小尺子在我脸上比划着,用冷静到近乎残酷的语气分析着我的“缺陷”:“眼角需要开大,鼻梁可以垫高,下巴嘛,稍微往前翘一点会更符合黄金比例……”母亲在一旁听得连连点头,眼神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在欣赏一件即将被打磨成型的璞玉。
“医生,这些项目大概需要多少钱?”
她问得小心翼翼,又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决心。
当医生报出一个我当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