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芦苇,让风吹过时发出轻响,像是在为林生伴奏。
她每天出海,带回新的贝壳,挂在灯塔顶端的风铃上。
风铃的声响越来越复杂,像一首交织着无数故事的歌。
村里的孩子们开始传唱林生的故事,称他为“海的琴师”。
他们围着灯塔,学着阿兰的渔歌,编出新的歌词:“琴声唤醒海的魂,灯塔光芒永不昏,守护者的心不灭,歌在风吟海长存。”
阿兰听着孩子们的歌声,心中既欣慰又悲伤。
她知道,弟弟的生命正在琴声中流逝,但他的歌声却点亮了无数人的心。
一个安静的夜晚,林生坐在灯塔里,弹奏着那首渔歌。
他的手指越来越慢,气息渐渐微弱。
阿兰站在他身旁,唱着同样的曲子,泪水滑落。
她握着他的手,感受他微弱的脉搏。
林生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仿佛终于记起了什么。
他轻声说:“姐姐……是你。”
这是他多年来第一次开口,阿兰喜极而泣,紧紧抱住他。
林生微笑着,双手滑下琴键,闭上眼,气息停止。
琴声停下,灯塔的光芒却更加明亮,照亮了整个海面。
第二天,村民们发现林生已悄悄离去,风琴旁放着那串贝壳风铃。
阿兰将风铃挂在灯塔顶端,每当海风吹过,贝壳的震动如歌声般回荡。
村民们围在灯塔下,唱起那首渔歌,悼念他们的守护者。
翠姨带着儿女,唱着丈夫的歌;阿福老人哼着孙子的笑声;阿青从远方赶来,弹奏父亲的旋律。
林生的故事成了传说,孩子们唱着渔歌,歌颂忘歌守护者的牺牲。
灯塔的光芒依旧,守护着每一首未完的歌,也守护着每一个不甘被遗忘的灵魂。
阿兰继续出海,每次归来都带回一枚贝壳,挂在风铃上。
她相信,弟弟的灵魂从未离开,他的歌声仍在海风中回响。
渔村的夜晚,灯塔的光芒与风铃的声响交织,像一首永不完结的歌,诉说着爱与牺牲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