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她觉得这空间突然变得温柔起来,就像被谁悄悄拥抱住了。
她开始规律地写信给他,每隔五天一封,谈她的工作、地铁的拥挤、网络的喧哗,也谈她小时候如何在阁楼偷读爷爷的信件,如何在失眠的夜晚幻想有人能听她说话。
沈致远的信也总能如约而至。
他会讲自己的生活:工厂的食堂里今天有白米饭、他偷偷在信纸背后写诗却不敢给别人看、他想学画画,但没地方买颜料……他说他的愿望是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作家,哪怕只有一本薄薄的作品能留在这个世界上。
林笙笙逐渐意识到,她每天最期待的,不再是快递或朋友圈点赞,而是那个熟悉邮差出现时的脚步声。
他们聊起彼此的梦。
他问她有没有看过“飞机”,她笑着画了一架喷气式客机给他。
她问他相不相信“时间之河能折叠”,他回说:“我不知道,但如果真的有,我很高兴你在那头。”
他们从未问过彼此长相,也从不提“见面”。
他们的关系没有现代爱情那样迅速推进,但却细腻地生长在每一个字之间。
林笙笙开始在信纸旁边夹一小片花瓣、一张胶片拍的照片、一枚她在路边捡到的银杏叶。
她的信越来越长,越来越柔软,而她的生活,也从灰白变得明亮。
有天深夜,城市下了一场雨。
她撑着伞站在阳台,忽然意识到,她已经不再“孤独”了。
因为有一个人,哪怕在另一个时空,正在为她认真地写信——一笔一画,像是穿越时间写下的心跳。
4时间的裂缝十一月的风像刀子一样锋利,吹得城市的街角瑟瑟发抖。
林笙笙从公司请了假,背着她那只旧帆布包,站在一条陌生的街道前——宝山路。
她终于鼓起勇气,亲自来到了那个反复写在信封上的地址。
她换上简洁的外套,带着笔记本和相机,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来到了信上的地址。
可这里早已是崭新的高楼和咖啡馆。
宝山路依然保留着些许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建筑风格,红砖墙面斑驳,老式路灯摇曳着昏黄的灯光。
街角的小卖铺依旧飘着淡淡的油烟味和糖果香。
她站在GPS提示的“57号乙”门前,那是一栋现代公寓,楼下有便利店和宠物美容室,和沈致远描述的青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