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达官显贵、文人雅士以及西方的外交使节、商人齐聚一堂。
一幅以西方油画《蒙娜丽莎》为蓝本创作的刺绣作品成为全场焦点。
绣工们用细腻的丝线,将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柔和的光影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针法的运用巧妙地模拟了油画的笔触质感,引得众人惊叹连连。
一位西方使节由衷赞叹:“这是我见过最神奇的艺术融合,中国刺绣的魅力令人折服。”
尽管展览获得了极高赞誉,但市场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绣坊的困境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苏绣娘意识到,要想让刺绣真正立足当下,必须培养新一代的传承者,让刺绣走进寻常百姓家。
于是,苏绣娘在萧逸尘的支持下,决定在京城各大书院开设刺绣课程。
她亲自授课,从最基础的针法教起,耐心地向学生们讲解刺绣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开始,学生们对刺绣的兴趣并不高,觉得针法复杂、学习枯燥。
苏绣娘便结合年轻人喜欢的故事、诗词,将刺绣与文化趣味相结合。
在讲解“鸳鸯戏水”的绣法时,她讲述了古代爱情故事,让学生们理解其中寓意,学生们的热情逐渐被点燃。
随着课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被刺绣的魅力吸引,他们开始主动创作,将自己的想法融入作品中。
然而,在推广刺绣课程的过程中,苏绣娘又遭遇了新的阻力。
一些守旧的书院先生认为刺绣是“女红小技”,登不得大雅之堂,不应在书院传授,甚至联名上书,要求取消刺绣课程。
苏绣娘得知后,心中难过却并未退缩。
萧逸尘为她四处奔走,联络支持刺绣文化的官员、学者,向他们阐述刺绣传承的重要性。
在一次文化论坛上,萧逸尘慷慨陈词:“刺绣,是我华夏千年文化的结晶,一针一线皆蕴含着先辈的智慧与情感。
它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
如今时代变迁,我们更应保护和发扬这一瑰宝,让它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这番言论得到了众多有识之士的响应,他们纷纷站出来为苏绣娘发声。
在舆论的压力下,守旧的书院先生们也逐渐改变了态度,刺绣课程得以继续开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书院走出的学生们成为了刺绣文化的传播者。
他们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