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初色小说 > 现代都市 > 大明:开局爆发南北榜案,我带头敲登闻鼓全局

大明:开局爆发南北榜案,我带头敲登闻鼓全局

小小怪下士 著

现代都市连载

此话一出,众人顺着声音传来的地方望去。只见一人身着官服,正一脸严肃的向众人走来。“省里甚至都还没有开始议案,谁让你们直接开始挖的!”下一刻,众人纷纷将目光放在陈良之上。看到来人,陈良皱眉问道:“你就是知府?”“没错,我就是知府。”“是我让动土的,省里的巡抚周大人也在这里,先前叫你到衙门议事。”“你说赈灾需要你没空过来,现在淹死了人,若是再不想办法疏通积水,怎么向朝廷交代?”闻言,知府看向周忱。“巡抚大人,这也是您的意思吗?”此时,周忱已经缓过神来,开口道:“现在已经淹死了人,如果还未有所行动。”“恐怕到时候要淹死更多的人。”“现在议案也来不及了,只能先想办法疏通积水,有什么明天再说。”见状,知府看了陈良一眼。“都住手!别挖了!”众人...

主角:陈良刘三吾   更新:2025-02-22 14:22: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陈良刘三吾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开局爆发南北榜案,我带头敲登闻鼓全局》,由网络作家“小小怪下士”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此话一出,众人顺着声音传来的地方望去。只见一人身着官服,正一脸严肃的向众人走来。“省里甚至都还没有开始议案,谁让你们直接开始挖的!”下一刻,众人纷纷将目光放在陈良之上。看到来人,陈良皱眉问道:“你就是知府?”“没错,我就是知府。”“是我让动土的,省里的巡抚周大人也在这里,先前叫你到衙门议事。”“你说赈灾需要你没空过来,现在淹死了人,若是再不想办法疏通积水,怎么向朝廷交代?”闻言,知府看向周忱。“巡抚大人,这也是您的意思吗?”此时,周忱已经缓过神来,开口道:“现在已经淹死了人,如果还未有所行动。”“恐怕到时候要淹死更多的人。”“现在议案也来不及了,只能先想办法疏通积水,有什么明天再说。”见状,知府看了陈良一眼。“都住手!别挖了!”众人...

《大明:开局爆发南北榜案,我带头敲登闻鼓全局》精彩片段

此话一出,众人顺着声音传来的地方望去。
只见一人身着官服,正一脸严肃的向众人走来。
“省里甚至都还没有开始议案,谁让你们直接开始挖的!”
下一刻,众人纷纷将目光放在陈良之上。
看到来人,陈良皱眉问道:“你就是知府?”
“没错,我就是知府。”
“是我让动土的,省里的巡抚周大人也在这里,先前叫你到衙门议事。”
“你说赈灾需要你没空过来,现在淹死了人,若是再不想办法疏通积水,怎么向朝廷交代?”
闻言,知府看向周忱。
“巡抚大人,这也是您的意思吗?”
此时,周忱已经缓过神来,开口道:“现在已经淹死了人,如果还未有所行动。”
“恐怕到时候要淹死更多的人。”
“现在议案也来不及了,只能先想办法疏通积水,有什么明天再说。”
见状,知府看了陈良一眼。
“都住手!别挖了!”
众人顿时纷纷停了下来,一个个转头望向此二人。
“搞什么?怎么现在又不然挖了?”
“那我们挖还是不挖?”
“知府大人不是说住手吗?”
“那人听说可是皇上派来的,我们听谁的?”
“皇上派来的又怎样?强龙不压地头蛇,大雨结束之后,他们还是要回去的。”
“但是知府可是要在这里常驻。”
“哎,也不知道知府大人是怎么想的,现在不让我们动土,到时候水淹进来,我们连最后避灾的地方都没了。”
“嘘!你还敢埋怨知府大人?少说两句吧。”
“实在不行,我们也只有逃离江南了。”
一时间气氛开始显得紧张起来。
陈良脸色渐冷,有些不解的看着知府。
“知府大人这是什么意思?现在情况紧急,特事特办。”
“呵呵,好一个特事特办。”知府冷笑道。
“这里是江南,你了解本地的情况吗?”
“巡抚大人,您不会不知道,挖深沟会对城内造成什么影响。”
说话间,知府当即命人将陈良画的草图拿了过来,阅览之后直接将草图扔在地上。
“照这么挖,就算解决了积水又怎样?能彻底治好江南水灾吗?”
“若是治不好,江南那些商贾他们会愿意?”
“你这张草图,挖的排水渠有些都挖到人家家里面去了!”
“你让我们怎么挖!”
此话一出,周忱也带着质疑的目光看向陈良。
“陈御史,照这么挖,就算解决了水灾问题,那些住在城内的商贾也不会愿意的。”
“有些甚至都挖到官员家里去了,这影响可不小啊。”
闻言,陈良点了点头道:“没错,但现在不是讨论以后的时候。”
“如果不挖,到时候积水上来,就不会有以后了。”
话音刚落,知府呵呵笑道:“搞笑,我们江南历经这么多次水灾,你现在跟我说没有以后了?”
“我说的不是江南没有以后了,而是你,周巡抚,甚至江南总督以及各官员。”
“他们都没有以后了。”
“你们不会不知道,我们这次是奉陛下的旨意前来江南治水。”
“你们年年水灾还在这里沾沾自喜。”
“朝廷年年赈灾,陛下早已经忍无可忍,这次派我们下来。”
“说什么也得把水灾彻底根除。”
“如果根除不了,不仅我们的人头不保。”
“你们,巡抚和总督,都别想活着离开江南,我说的够清楚了吗?”
陈良一番话令在场的江南官员脸色一变。
知府原本戏谑的嘴脸此时也渐渐变得阴沉下来。
“你少在这里危言耸听!”
“水灾是天灾,不是人祸,岂是说根除就能根除的。”
“你们拍着胸脯在陛下面前保证,能彻底治好江南水患,但我们可没保证过。”
“到时候要是根除不了,该罪责的也是你们。”
“就是捅到陛下面前,陛下也自会有公论。”
闻言,陈良双眼微眯。
对方竟然因为排水渠要挖到官员和商贾的家里,便不肯让大家动手。
不以解决水患为重,而是以官员和商贾的利益为重。
更可怕的是周忱亦是如此,虽然对方说的比较委婉。
而知府却将此事说的如此义正言辞,仿佛就是应该的一般。
“我问你,挖了排水渠,到时候他们那些官员商贾要是不乐意,要闹事怎么办?”
“好,江南官员归我们管,我们就算尽力安抚好。”
“那些商贾呢?他们不会来闹事?”
“这些难道你就没想过?而且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挖到人家家里。”
“挖到人家家里自然是为了能更好的排水,至于他们愿不愿意,我自有解决办法。”
此话一出,知府当即拍手叫好。
“好!这可是你说的。”
“陈良,你要是能处理好他们的事,我就让你挖。”
“这也是你说的,不过现在必须开始挖。”
“先挖这一条,现在雨势在渐渐变小,先将街道上的积水处理掉。”
随即,陈良命人开始挖。
“住手!”
“陈良,我说了,等你征得了那些商贾的同意再挖。”
“今天挖的这条排水渠不会通到人家家里。”
“但是会通道人家门前,我说的没错吧?”
“人家门前也得征得人家的同意。”
“现在哪来的时间征得他们的同意?况且已经淹死了人,要是再出问题。”
“你我包括巡抚大人,都没有办法向上面交差!”陈良厉声道。
“是你没办法交差,不是我。”知府呵呵一笑。
“你这话什么意思?你是本地知府,和你,和巡抚大人都有关系!”
“陈良,我说了,江南的情况你一个北方人根本不了解。”
“我说没有就是没有,我劝你也别在江南白费功夫。”
“不如趁早会去老老实实做你的御史,跑到这里来治什么水?”
“现在回去请罪,兴许陛下还能留你一命。”
知府眼神睥睨的扫了陈良一眼,随即便要走。
“呵呵,我奉旨来治水,你们都得配合我。”
“捅到陛下那里,到时候看是和你们有更大的干系,还是和我有更大的干系。”陈良淡声道。

朝堂之上,众人你一言我一语,都在为自己的利益争吵不休。
一个个开始互相弹劾,互相启奏。
陈良原本无意加入这场争斗,若非老朱亲自点名,自己根本就不会站出来。
看着南北两方官员争吵,陈良并未表态,而是暗暗观察着朱元璋的脸色。
“老朱现在已经处在爆发的边缘了。”
就在此时,一道整齐洪亮的声音响起。
“肃静!”
站在两旁的御史一开口,朝堂众臣顿时便安静了下来。
这时,诸位大臣才注意到朱元璋的脸色。
“怎么?不吵了?给咱继续吵啊。”
朱元璋缓缓开口,听不出一丝喜怒。
但越是这样,群臣心里愈发紧张。
“你们不是有很多表达吗?怎么现在都哑巴了?”
群臣一个个低下脑袋不再说话。
开玩笑,这时候谁要上去触朱元璋的眉头,轻则脑袋搬家,重则夷灭三族!
就在这时,一道平稳有力的声音忽然在殿内响起。
“臣支持陛下分南北榜取仕,陛下,此事就这么定了。”
“以后年年都是如此,陛下天威,谁敢再有异议?”
此话一出,众人纷纷将目光放在开口之人身上。
陈良双眼微眯,见他站的位置加上他一身红袍,陈良隐约猜测出对方的身份。
“丞相,可是......”
“没有什么好可是的!这次南北学子之争的教训还不够吗?”
“陛下既然有解决办法,我们只需依命行事即可。”
朱元璋眼神扫过说话之人,不经意般开口道:“胡惟庸,你可是淮西人士。”
“你们南方籍的官员可都不赞成南北分榜啊。”
朱元璋道破对方身份,果不出陈良所料。
“按照历史进程,过不了多久,胡惟庸就会被处死。”
陈良在脑海中翻阅着有关胡惟庸的历史故事。
“陛下,这和我是什么地方的人没有关系。”
“臣只是觉得,这位御史说的不错。”
“若不这么做,将来北方百姓离心离德,大明就不是完整的大明了。”
“甚至会对未来的大明造成极大的隐患。”
“即便是为了自己一方的利益,首先也该为国家着想。”
“不然,国家有失,朝堂诸公又有何利益可言?”
胡惟庸一番话让朱元璋原本阴沉的脸色平静下来。
“你们都给咱听听!”
“都是南方人氏,人家的大局观比你们强多了!”
众南方官员一个个噤若寒蝉,眼神偷偷瞥向站在最前端的胡惟庸。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至于你们!刘三吾,白信蹈!”
“你们身为考官,此次科举严重渎职!”
“嫉贤妒能,故意压下优秀的北方学子试卷!”
“任人唯亲,以致贤能之士欲报国无门,不能为我大明朝效力!”
“以及韩宜可,身为左副都御史,负有监考重任!却严重失职!”
“来人呐!把他们都给咱打入......”
话音未落,胡惟庸突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陛下!”
朱元璋声音一顿,目光冷冷的放在胡惟庸身上。
“陛下!万万不可!”
“历年以来,主要负责大明科举,都是这几位考官,哪能轻易杀之?”
“北方人心固然重要,但若是杀了几位考官,日后谁还敢为我大明主持科举?”
“陛下,现如今事情已然解决,北方学子再不会被埋没。”
“几位考官也只是一时糊涂,陛下该处罚处罚,但切不可取他们性命啊陛下!”
说完,胡惟庸一头磕在地上。
见状,众人亦跪伏在地,为刘三吾等人求情。
就在此时,朱标忽然进入奉天殿内,二话不说便跪在地上。
“父皇!丞相所言极是,尽管他们有错,也应该给他们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
看到自己的儿子都在为刘三吾等人求情,朱元璋在心中轻叹一口气。
“标儿,你到底是不懂咱这么做为什么,还是单纯太过仁慈?”
朱元璋心里感叹,表面上依旧面色冷毅。
就在这时,陈良忽然也跪在地上。
“陛下,若真杀了几位考官,倒显得北方学子心胸狭隘不能容物。”
“况且日后科举还需要几位考官主持,他们为大明效力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还望陛下给他们一个将功折罪的机会。”
见朱标都来为了刘三吾等人求情,况且这时候马皇后也还活着。
剑鞘还在,老朱这把剑还不到真正大开杀戒的时候。
这几个人大概率是杀不了了。
倒不如卖南方集团一个顺水人情。
“刘三吾,白信蹈,张信韩宜可给咱听着!”
“你们的脑袋权且寄下,若是日后科举再有类似的情况出现。”
“咱诛尔等九族!”
此话一出,刘三吾等人顿时如蒙大赦,一个个高呼:谢陛下不杀之恩。
“南北分榜取仕,从今日起便昭告天下,陈良,此事就由你来负责。”
处理好南北榜事务后,群臣无事启奏,便一个个散去。
随后,陈良便连同几名御史前往贡院,将此事张榜布告。
而此时,贡院门前已是人凑攒动。
随着陈良等人将此事张榜,布告天下。
其中夹杂着许多有识之士,以及和陈良一同进京赶考的北方学子。
“看!那不是陈良吗!”
“陈良现在已经是翰林学士兼御史言官,这件事由他来布告再合适不过。”
“从今往后,大明便分南北榜取仕,年年如此!”
看到榜上布告的内容,一众北方学子一个个泪眼婆娑。
“我们总算熬出头了!”
“我立刻修书一封,将此事告与夫子!”
“吾皇万岁!天子圣明!”
一阵阵欢呼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众北方学子一个个喜笑颜开,与之鲜明对比的,便是站在贡院外的南方学子。
此时,他们一个个冷着脸看向贡院内。
“哼,分榜取仕又如何?朝堂之上不还是我们南方说了算。”
“就是,这些人以为就此万事大吉,等真正进入朝堂,他们才知道个中滋味!”
“这些事都是因那个御史陈良而起,必须想办法给他排挤走。”
以陈安,宋琮为首的南方学子深深看了陈良一眼。

皇宫偏殿内。
陈良看着坐在凳子上的朱元璋,内心一阵不爽。
“这都到下班的点了,自己想加班,别带上我啊。”
“我和你朱重八可不一样,你就住宫中,我回家还有一大段距离。”
虽然心中腹诽,但陈良表面上却是一副毕恭毕敬的模样。
“陈良啊,知道咱唤你前来是所为何事吗?”
闻言,陈良当即摇了摇头。
其实对于老朱的意图,陈良心里猜个七七八八。
但帝王之心不可测,自己就算是知道也不能随便说出来。
“今天早朝的时候,咱就一直在想,你提出的摊丁入亩的国策要如何施行。”
说完这句话,朱元璋目光炯炯的看着陈良。
陈良一听,原本有些疲惫的他顿时来了精神。
这不就是自己离开朱元璋去做地方官的良机吗!
“陛下,摊丁入亩是一项需要长期实施的国策,具体细节光靠说是没用的。”
“既然摊丁入亩是臣提出来的,臣建议先从地方上试点。”
“由臣担任某地方官,陛下坐镇朝中指挥。”
“若是有成效,则可将此国策扩大,循序渐进。”
“只是若要施行,陛下以及群臣都要做好准备,这是一项长久的计划。”
闻言,朱元璋沉思片刻,缓缓开口道:“既然如此,明日此事便由你提出。”
“挑选几人前往地方任命,这项国策是你提出来的,那就由你在朝中指挥。”
“关于摊丁入亩的事情,咱便全权交由你负责。”
老朱一番话顿时给原本还在沾沾自喜的陈良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自己原本想借此来脱离老朱的掌控,去一个小地方当个小官。
等老朱驾崩再大展宏图,没想到对方竟然把推行摊丁入亩之事全权交由自己负责。
“你是翰林学士,虽然官位品级不高,但权力不小。”
“这件事交给你负责,咱也放心。”
“咱会让咱的太子辅助你,若是有什么问题,可直接向太子说明。”
“要是出了大差错,咱就让你的脑袋,留在那奉天殿上。”
见朱元璋无时无刻不惦记着自己的脑袋,陈良当即唯唯诺诺退了出去。
离开皇宫,陈良不禁感慨人生之艰难。
“以前看历史还没感觉,现在亲身经历了,方知在老朱手底下为官,到底有多不好混。”
“薪俸低的可怜也就罢了,还一天到晚提心吊胆。”
“真不知道那些历史上挤破头皮都要考中进士的人到底为了什么。”
......
翌日,奉天殿上。
“陛下,臣以为,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是啊陛下,施行国策,这可是大事,应该同中书省好好商议才是。”几名大臣争相开口。
“咱现在不就是让尔等商议吗?”
龙椅上,朱元璋皱着眉扫向台下群臣。
陈良自从敲响登闻鼓到现在。
无论是提出摊丁入亩的国策,还是提出南北学子之争的解决办法。
这些人每次都是以各种理由反驳推脱。
唯有零星几个北方官员赞同陈良。
这明摆着就是党争,以自己的利益为先,不为国家考虑。
若非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咱真想砍了你们这些人的脑袋!
朱元璋心中不悦,脸上表情却是无悲无喜,以至于台下群臣难以察觉朱元璋的情绪变化。
“陛下,兹事体大,既然容我等商议,待日后......”
“日后?就给你们一天时间,必须商议个结果出来!”
此话一出,群臣一个个顿时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一天?一天时间能探讨个什么结果。”
“陈良那小子到底给陛下灌了什么迷魂汤,竟然让陛下这么支持他!”
而此时,站在最前方的胡惟庸却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
一旁的右丞相汪广洋亦是一言不发,仿佛现在探讨的事情跟自己没关系一般。
而高坐龙椅之上的朱元璋洞悉一切,怎么能不注意到自己这两位左右丞相。
“胡惟庸,汪广洋,二位为何一言不发?”
“陛下,推行摊丁入亩的国策已经是陛下决定好的事,为何还要多言其他?”
“况且,这对大明可是一项重大改革。”
“于百姓有益的事情,臣没有异议。”胡惟庸淡声说道。
“陛下,臣与左丞相有一般见解。”
见中书省两位丞相如此应答,群臣这才一个个闭上嘴巴。
连他们的顶头上司都支持,那他们说再多也没什么用。
“既然你们二人都支持这项国策的推行,那便待朝会散去之后。”
“由太子和陈良处理调派人手的事宜,在何处试点推行,用什么人,一切都是陈良说了算。”
此话一出,群臣愕然。
“陛下,让陈良到翰林院调派人手去地方任职?这,这不合适吧?”
“是啊陛下,他不过是一个御史言官,刚入翰林,对翰林院的许多事情还不了解。”
“没错,翰林院每天这么多工作,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还要抽调人手出去。”
朱元璋龙眉一皱,道:“不是还有太子陪同吗?”
“以前咱怎么没发现,你们反应这么大呢。”
“之前你们提出劝课农桑,休养生息,这些推行下去也没见这么大的阻力。”
“怎么到了摊丁入亩,你们就一个个有这么多的理由?”
“不是人手不足就是有待商榷,你们到底要干什么?”
朱元璋表面如此说,心中却是明白,就因为陈良是北方籍的官员。
而之前无论是提出国策,还是关于推行国策的工作,都是由南方集团来统一调派。
“陛下,这项国策推行起来难度太大,且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况且,陈良才入翰林院两天,一届御史言官,有些大胆的想法也实属正常。”
“但并不代表他的想法就是可行的啊。”
“是啊陛下,小规模试点没问题,但是为何要从翰林院抽调人手?”
“这项国策是他提出来的,要推行也应该由他来!”
“没错陛下!臣建议,让陈良去当宁阳县知县,就在宁阳县试点。”
“若是能做出成绩来,再扩大推行范围!”
此时,南方群臣一个个统一口径,都是让陈良去出任宁阳县知县。
听着这些人在朱元璋面前觐言,陈良乐的如此。
毕竟自己确实想要激流勇退,先苟一波再说。
“哎,只可惜老朱不同意啊。”
果不其然,朱元璋突然开口,群臣一个个顿时安静下来。

“你们也知道,是陈良提出的这项国策。”
“既然是他提出,自然由他在朝中坐镇,总领此事。”
“今后太子会全心全力辅助陈良推行国策。”
见状,群臣一个个大为不解,同时扫向站在一边默不作声的陈良。
顿时,无数双带着不善与审视的目光集中在陈良身上。
一旁的御史此时亦是看向陈良,都是御史,怎么你就这么能耐呢?
“陈良,你也听到了。”
“若是有什么问题,你就直接跟太子说,他自会来告知咱。”
说话间,朱元璋看向一旁的太子朱标。
只见朱标点了点头,并未开口。
见连太子都是如此反应,群臣心知这件事朱元璋早就决定好了。
告知群臣只不过是走个过场,目的是要他们配合陈良。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你们可还有其他事情启奏?”
话音刚落,只见一人从队伍中站了出来。
“陛下,近来春雨连绵,江南地区连日下雨,现今已是一月有余。”
“雨势依旧没有停止的迹象,现今大水灌溉农田,给当地百姓造成极大的困扰。”
朱元璋接过折子,皱着眉看了起来。
“咱在月初时候,不是已经派人去治水了吗?怎么还是弄成这个样子?”
“况且大雨已经连续下了一个多月你们才上报。”
“陛下,派去治水的人已经竭尽心力,只是收效甚微。”
“朝廷当初花了这么多钱财去治水,你现在告诉咱收效甚微?”
“陛下,此等天灾,不是人力金银人力所能解决的。”
“若是天一直下雨,即便再多的人力物力也无济于事啊。”
闻言,陈良心中腹诽。
“什么竭尽心力,朝廷用来赈灾的金银,八成是被贪官给吞了。”
“陛下,不如就让陈良在翰林院调派人手去江南治水。”
“同时推行他摊丁入亩的国策。”
此话一出,众人纷纷将目光集中在陈良身上。
此时陈良心中亦是一阵苦涩。
“什么好事都轮到我头上了。”
“不仅指望我治水,还指望我推行国策。”
“老朱还不让我亲自前往,要我留在朝中总领指挥。”
“这是把我当什么了?怎么我能开上帝视角是吧?”
就在这时,太子朱标忽然发话道:“父皇,陈良入翰林院不到两天的时间,对大明许多情况尚不是很了解。”
“他如今不过是一届御史,如何能处理这么多事?”
话音刚落,一名红袍官员突然出声道:“太子此言差矣。”
“陈良能提出摊丁入亩的国策,足以证明他才智过人。”
“更何况他还敢带着一群北方学子击鼓鸣冤,一人直入奉天殿面圣。”
“相信在江南,陈良可以大展宏图。”
“不仅能治好江南水患,更能将国策推行起来。”
听见这一番恭维自己的话,陈良心中再清楚不过。
反正这水他们是治不好也懒得治,就直接把这等天灾难题推给自己。
就算能解决水患,还得在当地推行国策。
自己还坐镇朝中,不能真正了解到当地的具体情况。
到时候出了什么差错,老朱肯定怪罪在自己头上,连同治水的黑锅都自己背了。
“陈良,诸位大臣都很看好你啊。”
“对于大家的提议,你认为如何?”
闻言,陈良当即站了出来,却见太子朱标看着自己,轻轻摇了摇头。
见状,陈良心知对方不想让自己应承下来,毕竟这明摆着是一个大坑,就等着自己往里跳。
“陛下,只要能让臣亲自前往江南一探究竟,臣便接受大家的提议。”
此话一出,群臣顿时开始议论起来。
“小小年纪口出狂言,到时候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老夫方才不过是故意这么说,根本没指望他应承下来。”
“没想到他这把自己当根葱了。”
“呵呵,他不是能耐的很吗?还未入翰林时便闹出这么大动静,还差点要了刘大人的脑袋。”
“他要答应,就让他答应好了,我们只需要等着看笑话。”
“就是,老天爷连下一个多月的雨,我们中书省努力这么久都没见什么起色。”
“这小子不仅要治水,还得推行国策,看他怎么收场!”
奉天殿上,群臣没一个看好陈良。
此时,高座龙椅之上的朱元璋亦时眉头紧皱。
现在的年轻人都这么自信了吗?
“陈良,你可要想好了。”
“这治水便是一件难题,更何况你还要推行国策。”
“咱可以让你去江南察看当地情况,但若是解决不了。”
说到这,朱元璋声音一顿,目光中带着狐疑和审视,直勾勾的盯着陈良。
“陛下,只要能让我亲自前往江南,臣便能够做到。”
见陈良信心满满的应承下来,太子朱标微微叹了口气。
“好!就这么定了!”
“散朝之后,你便同太子前往翰林院抽调人手。”
“启程日期你自己定,不过咱要是召你回来,你不得推脱。”
“臣,领命!”
......
散朝之后,陈良连同太子朱标前往翰林院。
路上,朱标皱眉道:“陈良,方才朝会,群臣明摆着给你下难题,你怎么就这么答应下来了?”
闻言,陈良微微一笑。
当然是离你爹远点啊,不然哪天脑袋没了怎么办?
“咳咳,殿下放心,我既然敢答应,就必然有办法解决。”
见陈良如此自信,朱标张了张嘴,却终究没有再说什么。
两人很快来到翰林院,有太子朱标在此,陈良很快便云集起一部分官员。
点起几名北方官员之后,陈良又选取几名南方官员。
“什么?要我们去治水?”
“我们这才入翰林不到两天,为什么要让我们去江南?”
“就是,陈良,你不会是仗着自己现在有些权力,在这拿我们寻开心吧!”
见南方官员一个个表达心中不满,陈良并未反驳,而是默默让出一个位置。
随后,只见从陈良身后缓缓走出一道人影。
众人一看到此人,一个个立即跪在地上,生怕自己跪慢了一般。
“参见太子殿下!”

面对朱元璋的砍头威胁,陈良内心可谓是叫苦不迭。
“这老朱还真是名不虚传,才第一次见面,对我的脑袋就蠢蠢欲动。”
陈良强行压下内心的惊恐,开口道:“敢问这国策如何难以施行?”
“刘三吾,陈良问你呢,如何难以施行啊。”朱元璋淡声道。
“摊丁入亩若要施行,必然要影响整个大明。”
“现如今天下方才太平十数年,如此国策,要真正施行起来,得等到猴年马月。”
“这必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若是施行时出了差错,那可是要影响大明后续上百年!”
刘三吾言之凿凿,仿佛摊丁入亩的国策必然是失败的结果。
群臣也纷纷开口响应。
“是啊陛下,且不说他陈良有没有这个能力施行。”
“就算有能力,那将来扩展的规模越来越大,他如何兼顾的过来?”
“这可是废除千年来丁税的大事啊!”
“没错!这个黄口小儿信口开河!这样一来,所有的税务等于是朝廷一把抓,这样岂不是加大了中书省的工作量?”
“那还要下面那些人做什么!”
面对众人的驳斥,朱元璋看向陈良。
“你有何话说?”
“陛下,任何国策在初期施行,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难不成,因为有这些问题,国策就不施行下去了吗?”
“刘考官方才说,若是在施行的过程中出了差错,会影响大明上百年。”
“但若是能真正施行下去,对大明未来发展的好处,刘考官便视而不见?”
“的确,摊丁入亩的施行,丁税废除后所有税务都直接上达中书省,朝廷一手抓。”
“但这样一来,不但不会加重中书省的工作量,反而还会减少!”
此话一出,群臣纷纷开口驳斥。
“黄口小儿,你懂的什么国策?”
“反而还会减少中书省的工作量?你可真敢开口。”
“他当然敢开口!国策施行下去,反正又不是他来处理所有工作,到头来还不是积压到我们中书省头上?”
“一旦出了问题,给他擦屁股的还不是我们中书省?”
“就是!”
面对众人的质疑,朱元璋并未发表任何意见,而是直勾勾的盯着陈良。
“你们只知道所有的税务处理都得归纳到中书省,却不知道赋税规则的简化。”
“摊丁入亩把各州,县的田赋以及徭役,包括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在一起征收。”
“按亩计算缴纳,这样不仅能简化赋税规则,丁税的废除还剥夺了那些地方官员随意加税的可能。”
“至于刚刚那位大人所说,要下面的人做什么。”
“他们的工作自然是负责征收银两上来,他们不能随意加税,朝廷也就不用如现在般。”
“有各种各样的税务需要核对,这岂不是减轻了中书省的工作?”
“这些我可都在试卷上写的明明白白,难不成是刘考官并未仔细看,直接就给我的试卷打了负分?”
陈良的一番话顿时让群臣语塞。
尤其是最后一句,令朱元璋目光离开陈良,转而看向刘三吾。
“刘三吾,试卷咱也仔仔细细看了。”
“看样子,是你没有仔细阅卷,并非是徇私舞弊,而是单纯的不负责任。”
“是不是啊?”
朱元璋语出惊人,身为主考官却对此不负责任,那也一样要掉脑袋。
同时,朱元璋对身旁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
“这小子,面对这么多朝廷命官,还有咱站在这,竟然能面不改色。”
“而且对答如流,让这些南方官员都无话可说,是个好苗子。”朱元璋内心如此思索着。
“怎么?你们无话可说了?”
“陛下!丁税毕竟已经延用千年,他这一句话就把丁税给废除......”
“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一些旧的东西该淘汰自然要淘汰!”
“大明是一个崭新的天下,自然要有崭新的一面!而不是一味沿用那些旧的东西!”
此话一出,众人以及朱元璋内心皆是一惊。
此时,一人面色苍白,正欲进入奉天殿,听到陈良一番话,他顿时止步奉天殿外。
“这小子,年纪轻轻竟然有如此魄力。”
“将来咱百年之后,把天下交到标儿手上,此人便是标儿的得力助手。”
朱元璋内心思索,表面上却不置可否,而是扫向群臣。
“怎么?你们都没话说了?”
“那就证明,北方学子们并没有冤枉咱们的刘大考官。”
“我......”
“行了!咱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好好审查这些试卷!”
“若是还有类似陈良的情况,你们自己看着办!”
随后,朱元璋转向陈良道:“你的试卷咱看了,咱这次叫你来,主要是想听听你自己的想法。”
“至于你们南北方学子之事,咱会让这些大臣从新审理,一定给你们一个公道。”
“陛下,臣斗胆进言.”
“这次从新审理,事情过去,但还有明年,后年大后年。”
此话一出,朱元璋顿时恍然。
“这小子说的对啊,今年解决了还有明年,难不成年年都让他们跪在奉天殿上审理?”
“即便如此,咱百年之后呢?”
朱元璋越想眉头皱的越深。
“陛下,臣有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此话一出,朱元璋立刻看向陈良。
“陛下今后只需分南北榜,分榜取仕,毕竟大明南北发展不平衡。”
“分榜取仕,这样一来既不会埋没了北方学子,对南方学子来讲也十分公平。”
闻言,不禁朱元璋心中震动,群臣亦是心下一惊。
“这个叫陈良竟然想出这种办法来。”
“这样一来,以后朝堂上北方官员岂不是会越来越多?”
“到时候便可以与我们南方势力抗衡,朝堂就不是我们南方人说了算了!”
群臣能想到的,朱元璋亦然明白。
此时,他看向陈良的目光变得愈发欣赏起来。
“嗯,你的办法咱会慎重考虑,明日便会重新放榜,你下去吧。”
见状,陈良顿时如释重负,当即便朝着奉天殿外走去。
而此时,站在奉天殿外之人背过身去,待陈良走后,他深深看了陈良背影一眼,随即便转入奉天殿内。
“父皇。”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